——2010年10月無憂城市指數深圳篇
2010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0周年的特殊年份,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年。在深圳30年的發展歷程上,“充滿機遇與挑戰”是她留給世人的最顯著的印象,并讓她能吸引到來自全國乃至全世界各領域的人才。如今,當新一輪發展機遇擺在眼前,如何調整產業結構、布局最新的人才戰略來為城市發展所服務,成了這座城市最新的課題。
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依托拉動鵬城發展
在今年早些時候,深圳市政府確定了將生物、新能源、互聯網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未來深圳的支柱產業,并設定了“到2015年三大產業要形成6500億元產業規模”的目標。這一舉措也正合國家最新發布的“十二五規劃”。而從前程無憂(www.51job.com)的10月網上發布職位數數據來看,政策的扶持效應正在賬面上漸漸體現出來——過去的一年里,在傳統優勢產業依舊堅挺的基礎上,深圳的新興產業正蓄勢發力。
圖:2010年10月和2009年10月
深圳市主要行業的網上發布職位數對比
數據來源:51JOB
對比2009年10月深圳市主要行業的網上發布職位數情況,今年同期“電子/半導體/集成電路”、“服裝/紡織/皮革”和“貿易/進出口”三大行業的人才需求依舊占據前三。同時我們也能發現,“互聯網/電子商務”行業以87%的增長率遙遙領先于所有行業的漲幅。(見上圖)
深圳是全國首個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大批業內的中小企業依托“批發/零售”、“貿易/進出口”、“交通運輸/物流”等傳統行業的優勢正在良性發展中。同時,“電子技術/半導體/集成電路”行業和計算機硬件制造本就是深圳的傳統強項,近兩年里能吸引騰訊、網易等互聯網行業的巨頭落戶深圳,也拉動有志于移動互聯網發展的各大運營商矚目鵬城。前程無憂無憂指數10月的數據顯示,深圳的“通信/電信運營、增值服務”行業的網上職位發布數同比去年的增幅達到了165%。
除了互聯網行業,作為城市戰略側重的新能源、生物等新興行業亦是前景可期。深圳的新能源汽車研發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以比亞迪為代表的多業務新能源企業在前程無憂的職位搜索器中始終有極高的曝光度,提供諸如“新能源動力工程師”、“新能源電機研發”、“新能源銷售”等職位。而在生物行業中,深圳擁有邁瑞、三九、海普瑞等在我國各專業領域的龍頭企業,將繼續投巨資招募自主創新型人才。
深圳打造海外高端人才創新創業平臺
在10月,深圳市政府推出的旨在引進高技術人才的項目——“孔雀計劃”。根據“孔雀計劃”,從2010年開始,深圳經濟特區將在未來5年重點引進并支持50個以上海外高層次人才團隊和1000名以上海外高層次人才來深創業創新,吸引帶動10000名以上各類海外人才來深工作,突出推動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人才隊伍結構優化和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力爭把深圳經濟特區建設成為亞太地區創業創新活動活躍、海外高層次人才向往匯聚的國際人才“宜聚”城市 。而被納入“孔雀計劃”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則可享受80萬至150萬元的獎勵補貼,并享受居住和出入境、落戶、子女入學、配偶就業、醫療保險等方面的待遇優惠政策。對于引進的世界一流團隊,深圳將給予最高8000萬元的專項資助,并在創業啟動、項目研發、政策配套、成果轉化等方面支持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
除了給予海外創新創業人才優厚的福利保障,深圳市對于本地高端人才的扶持也是有目共睹的。最近,根據《深圳市高層次專業人才住房補貼發放規程》,本季度深圳向684人發放了人才補貼,其中包括了騰訊CEO馬化騰、金蝶軟件董事長徐少春等“地方級領軍人才”。于是有部分網民質疑政府的做法,認為“給馬化騰這樣富豪級別的人每月發3100元的購房,絕對是個笑話”。筆者認為,如果僅從政策落實的角度說,深圳市政府按照人才政策辦事,其做法是無可厚非的。但問題根源在于,如今老百姓對于政府的政策透明度越發質疑——政府政策的每一個細節是如何落實的?政府的稅收到底用在何處?政府的資金流向是哪里……只有回答好這一連串的問題,大家才能對包括各項人才扶持政策在內的諸多政府舉措放心。而建立信心,要比確立形式難多了。
10月29日至30日,2010年中國國際人才交流會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行,這似乎也預示著新經濟時期深圳乃至全國新一輪的人才戰略的全面啟動。在新的一個30年、60年乃至更長的年數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改革精神是不會變的,“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深圳也依然需要更多的來自各個領域人才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