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觀察》報道,昨天(20日)很多網站的消費行業頭條被這樣一條新聞占據:著名團購網站糯米網忽悠萬人團購,引爆了長久以來團購行業積壓的誠信危機。今年1月7日,糯米網在武漢站網頁上發布廣告說,原價132元燒烤自主餐如果參加他們的團購只需要66塊錢,非常有誘惑力,這次團購吸引了18888位消費者,供給超過124萬元資金。但是活動開始之前,糯米網突然宣布團購活動取消了,全額退款,并且再額外返還每位消費者10塊錢。因為金額巨大,人數眾多,糯米網的“退訂門”事件遭到了口誅筆伐,企業的誠信度也再次被嚴重質疑。隨后糯米網回應說,這次團購是三方責任,消費者團購事實上是第三方支付公司武漢銀商公司出售紅卡,而團購取消是因為武漢銀商違約在先。而武漢銀商方面則稱,“糯米網發布的團購內容和我們兩方事先簽訂的合同不符,是糯米網違約在先的。”而燒烤餐廳一方則發表聲明說,“這件事跟我們沒有一點關系。”此前糯米網已經退還12000名消費者的預付款,還有一些消費者拒絕接受退款。
主持人:本時段本來我們計劃連線當事一方糯米網的相關負責人,解釋一下相關具體情況的,但是情況生變。下面請編輯思遠介紹一下聯系糯米網的前后經過。
思遠:昨天傍晚我們聯系了糯米網的公關部,對于這個事件第一時間進行溝通。對方首先表達了不希望媒體過分報道和炒作這個事,同時就這件事一直跟我們保持著溝通。但是就在節目開始前半個小時,我們得到最終答復,對方稱無法聯系到集團的新聞發言人沈博陽所以無法對此事做出進一步的評論。
主持人:目前團購這樣的一種新興事物非常火爆。但是我們也發現,隨著糯米網這件事情的爆發,團購確實一直以來問題多多。糯米網這次事件之前還有其他的事件,應該說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這種團購問題,其他網站也是各種問題不斷。對于目前團購問題日益增多這種現象,思遠根據你的觀察有哪些方面的因素?
思遠:團購行業的誠信服務,包括服務的質量、物流等問題是由來已久的問題,但是就糯米網這次事件而言,此前網絡的輿論一面倒,但是我覺得性質并沒有網上輿論的猜測那么惡劣。我個人覺得,糯米網從用戶人氣來講,它背后是千橡集團——有人人網、貓撲網這樣在年輕人當中非常火爆的網站,論資本,千橡也不缺資本。網上之前猜測為了取120萬主觀進行炒作或者欺詐的可能性,我認為不大。
主持人:其實這件事根本不是他們想騙錢。
思遠:肯定不存在騙的問題,只是可能某些技術環節上出現了一些問題。但是從法律層面來說,我覺得團購行為從提交預付款完成以后,事實上已經形成了有效合同,雖然是這種無文本效應的。對于消費者而言,在整個合同履行過程中,如果他沒有過錯的話,不能讓消費者為這種合作方和團購網站之間的糾紛來買單。但是問題在于,看似簡單的團購,實際上法律環節的關系很多,比如團購網和消費者之間,團購網和賣方之間,甚至像這個案子出現了第三方。看似誰都跟消費者有關系,但是沒有人主動買單;同時,團購的個體成本很小,消費者可能通常都覺得不值得其打官司,法律和行規也沒有明確誰該第一時間負責。所以這就是這個事件各方問題所在,各方商家本能的保護自己的利益。
主持人:其實可能我覺得本能保護自己的利益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深究一下原因,你覺得什么樣的原因造成了這樣一種行業的現狀,好像根本沒有人管。
思遠:大家都看到了,實際上很長時間以來,團購行業增長得太快了,一下子增加十幾家網站。現在魚龍混雜,競爭可以用慘烈來形容。之前大家都看美國的團購業比如Groupon掙錢了,都來玩。這個行業準則沒有,很多人進來的心態是模式招辦,做好了掙錢,做不好反正沒什么成本,甚至可以卷錢跑。
實際上,團購作為一種新興的C2B的電子商務模式,用戶的體驗非常重要。這是行業中人非常認可的觀點。但是無論消費者還是從業者現在都需要這種體驗服務,消費者需要通過體驗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高質量的團購。企業需要知道,自己適合賣什么,什么是消費者需要的。但是現在大家一窩蜂地上,變成亂槍打鳥的局面誰都來不及體驗,消費者不知道要買什么,企業陷于生存發展壓力,可能什么掙錢賣什么,所以關鍵原因在于沒有引入合理的產業引導和準入制度,隨后產生一系列問題——比如商品質量、物流、售后等等問題,當我們今天看到行業信用危機出現時,離大麻煩就不遠了。
主持人:團購這個行業的發展,在海外風生水起,也把它喻為朝陽產業。但是到了我們這兒之后,確實也是紅火了,紅火了一段之后,緊接著一串的問題,成為了問題產業,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思遠:我覺得主要有三點:首先從主體上來看,國外團購網站都有自己的特點,互相之間的差異化非常明顯。比如Groupon專于更多的激勵機制和趨勢,讓用戶自動傳播它,比如Tippr通過團購價格同總人數浮動的這種方式進行團購模式推廣等,都是先有特點再去做其他。而這是我們現在國內的企業無論大小、無論資本都做不到或者無暇顧及的。第二,在硬件方面,國內相關產業環境跟不上,尤其是法律環境和物流方面的問題很嚴重。第三是消費環境的問題,我們剛才說了缺乏合理的維權標準和機制,同時消費者也需要進行更多的消費和體驗交流,最終形成一個更加成熟理性的消費環節。
主持人:你說的成熟理性的消費環境,我們到有很多專家在建議很多的消費者在團購的時候一定要小心,看到特別便宜的東西一定要事先鑒定一下商品質量等。但是我還是想問,消費者的利益誰來保護?就拿這次來說,18888人,100多萬,平均到每個人身上是66元,消費者覺得這個錢太少了,不值得去怎么怎么樣,但是這件事總得有人管。商家的行為誰來監督?消費者的利益到底誰來保護?是不是到最后,我是商家,我覺得這個活動不行,就把錢退給你們了,然后消費者就得這么忍著嗎?
思遠:實際上不乏應對策略和突破困局之法,行業內包括團購網站之間經常進行這種經驗交流,但是實際上現在還沒有一個可行的方式去解決。但是我個人認為,可能從三方面解決是最好的:第一,加強準入制度的建立,比如什么樣的資本和硬件要求可以進行團購,個別情況下團購數量規模的上限是不是要和企業本身的資本實力規模相掛鉤。第二,要建立一種信用監測,通過第三方權威評級或者用戶反饋來看誰家是誠信的,誰家信用不好。第三,最關鍵的是要加強行業性的立法。尤其是這種操作性很強的法規,明確糾紛發生以后,如果消費者無過錯,那么賠償順序到底怎么樣,認定標準是什么,先要保護無過錯方。
當然這些做法可能在有些行業人士看來會暫時加重企業的壓力,甚至會抑制部分市場的活力。但是我覺得長遠來看,先要規范市場,洗掉一部分不良和資質不夠的企業,再去健康的發展是最穩妥的方法。否則有一天海外的團購巨頭通過滲透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這樣的后果將是非常可怕的。當然在起步階段我們的企業和行業經歷這個陣痛期也是必然的,但是我想留給這個行業調整的時間應該不會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