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況
1999年12月,現任系主任王沛民教授在學院領導的支持下創辦了計算機系,成為我院最早創建的系部之一。現設有信息管理專業、應用技術專業、網絡技術專業、應用電子專業四個專業九個培養方向,面向全國22省市招生,現有在校生1308名(其中五年一貫制學生394名、三年制學生914名),是學院第二大系。系部下設系辦公室、學生工作辦公室、五個專業教研室、計算機實驗實訓中心及軟件開發中心。計算機實驗實訓中心擁有基礎實驗室、網絡實驗室、多媒體實驗室、軟件實驗室、微機組裝實驗室等15間,共有計算機近600臺;應用電子實驗室擁有電力拖動實驗室、單片機實驗室、聲控燈光調音實驗室、智能大廈實驗室、制冷實驗室等7間實驗室,完全滿足我系各專業學生實驗實訓要求,實驗室儀器設備總價值約420萬。辦學至今,計算機應用工程系始終以教學為中心,全系師生團結奮進,在創建良好校風、學風過程中把不斷改革創新作為生命力,培養了一批適應于市場需求的中、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截止2006年7月,共向社會輸送合格人才約1500名,計算機系在不斷改革創新中取得了驕人的業績,連續6年被學院評為“優秀先進單位。”也是學院唯一連續六年獲此殊榮的系。
二、師資
計算機系擁有一支實力雄厚的師資隊伍,他們中間既有治學嚴謹、學術造詣高深的老一輩學者,也有一批初露鋒芒、富于創新精神、充滿活力的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目前全系共有教師32名(其中在職教師26名,兼職教師6名),其中系主任王沛民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教授,副教授、高級工程師14人,講師、工程師和具有“雙師型”素質的教師10人,在讀碩士研究生6人。多位老師的論文在國內刊物上發表并獲獎。
三、專業建設
計算機系各專業的設置,始終以社會市場需求、就業為導向為出發點,在教學過程中不斷調整專業設置、專業方向及專業教學大綱,2000年我系創建時只有一個網絡技術專業,2001年增設了信息管理專業與應用技術專業,同時將應用技術專業分為輔助設計及圖文處理兩個方向,2003年又將信息專業分為信息管理與軟件兩個方向招生,2004年在原有專業及方向的基礎上增加應用電子專業;2006年的招生我系將對各專業做出大調整,集中力量進行社會需求調查與論證,以“人無我有,人有我強,人強我新”的思路增設了計算機系統與維護專業,并對現有的四個專業按八個方向進行培養。現有專業及方向設置如下:
1、 計算機網絡技術:
網絡游戲設計與設計方向(限招理科)
本專業培養掌握計算機網絡游戲基本理論知識,使用計算機游戲工具進行聲音、圖像、視頻、動畫的設計與開發,具備網絡游戲軟件開發的實用型技術人才。
網站建設與維護方向(限招理科)
培養掌握計算機網絡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具有網站設計、開發、安裝、管理和維護能力,掌握主流的網站建設與維護的管理技術、方法、流程及常用工具,能進行網絡系統的安全設置和管理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2、 計算機信息管理:
計算機信息管理方向(文理兼招)
本專業培養滿足社會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的發展需要,掌握現代計算機管理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同時具有開發和維護各類管理信息系統能力的綜合性高級應用型人才。
電子政務信息管理方向(文理兼招)
培養學生具有運用計算機網絡平臺進行電子商務、電子政務信息處理能力,熟練掌握計算機基本知識、網頁制作、數據庫開發與維護等,成為一名電子商務與電子政務信息管理方面的實用型技術人才。
軟件開發方向(限招理科)
學生通過對當前主流數據庫的基本理論知識的學習,熟練掌握數據庫管理系統的開發與維護技術,成為一名實用型的軟件開發與維護人才。
3、 計算機應用技術
計算機圖形與圖像處理方向(文理兼收)
培養能夠運用圖形圖像制作工具完成平面設計(廣告、包裝等設計)與三維圖像制作任務,能從事計算機圖形與圖像制作及廣告設計和現代商業美術設計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計算機輔助模具設計方向(文理兼招)
掌握產品造型設計與模具設計的專業知識與技能。能使用計算機繪圖軟件繪制各種工程圖及效果圖(室內效果圖、建筑效果圖、產品效果圖等)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4、 應用電子專業,
電子的生產工藝與管理方向(文理兼收)
培養學生掌握電子技術的基本理論和生產工藝技能,具有現代管理能力,可在外資企業、IT等企業中擔任生產管理、技術工藝管理、質量管理、售后技術服務等行業工作。
數碼產品的計算機輔助設計方向(限招理科)
培養學生掌握電子技術的基本理論和生產工藝技能,具有數碼產品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能力,可在外資企業、IT企業、各種電子生產企業中擔任產品開發,生產管理、技術管理、售后服務等行業工作。
5、 計算機系統維護專業
培養學生掌握計算機硬件的維護與維修,計算機軟件系統的安裝與維護及計算機網絡的維護,熟練掌握計算機的各種操作,計算機辦公自動化的操作、程序語言設計、網站建設、網頁設計等,成為一名合格的系統維護專業人才。
四、教學改革與成果
2003年—2005年我系為創建良好學風進行了系列教學改革,為學生錘煉技能、培養綜合素質起到良好的效果。2003年9月我系根據學生基礎差異較大給教學管理帶來不便的情況,采取了分班分層次教學改革,確保每個學生能學有所長,實施因材施教;2004年9月我系初步提出2+1教學改革,并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的IT行業達成了多項培養協議,鼓勵一部分同學最后一學期到這些企業進行生產實踐或頂崗就業;2004年10月我系在分班分層次改革的成果上進一步提出創品牌教學改革,即在保證每個同學學有所長的同時,注意培養在某方面有專長的學生,使之成為我系學生學習的典范,為創建我系的教學品牌提供條件,同時也為我系的長遠發展帶來效應;2004年11月我系從2001級畢業生就業反饋信息中發現,大部分企業在組織招聘時要求畢業生出示一幅展示個人才華的綜合作品。對此,我系立即提出可持續發展計劃,即從學生進校起全體教師都必須有意識地圍繞大三的綜合作品要求學生。畢業前的綜合作品要求學生獨立完成,且要有一定專業技術含量。我系把個人綜合作品作為學生畢業的條件之一,這樣有利于學生在校期間制定學習目標,為更好地就業提供保障;2004年12月我系在教師間倡導“以項目促進教學”的教學方法的改革,并在應用技術專業及網絡技術專業做試點,試點證明,此項改革措施更有利于學生的專業技能的提高,目前我系有22名同學參與到此項活動中,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2004年12月在我系學生工作辦公室主持下,結合我院的學生宿舍的實際,改變了過去以班級為單位編支部的傳統做法,與時俱過的實現了學生黨、團組織進學生宿舍,解決了學生宿舍臟亂差且無人管的現象,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促進學風建設。黨團組織進宿舍受到良好的效果,受到學院領導的肯定,并在全院得到推廣;2005年3月我系在“以項目促進教學”的基礎上又擬定了一項“促進成才”計劃,即學生義務幫助社會各企事業單位的計算機進行維護及計算機管理系統的開發等等,這項計劃培養了學生的技能,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社會活動能力。
五、學生就業和專升本情況:
截止到2005年6月,計算機系共有畢業生1000余人,2003年6月畢業生一次就業率為78%;2004年6月畢業生一次就業率為87%;2005年6月畢業生一次就業率96.4%,2006年6月畢業生一次就業率為98%,三年平均就業率91.8%,大大高于全國同類院校平均水平。畢業生遍及全國各地,特別在上海地區、海南、珠江三角洲較集中,畢業生中,不少同學已成為用人單位的業務主管或進入高層。工作2年左右,月薪5000元以上的同學已有很多,同時也有盡100名學生已自主創業。
計算機系學生在海南實施的三次專升本考試中,均獲得了優異成績。2004年,海南師范大學計算機專業錄取名單中,第一、第二名均為我系學生。2005年我系48名同學參加專升本考試,錄取率為61%。海南大學計算機專業錄取學生中,盡管報考與錄取比例為6:1,我系學生仍占居第一、三、五名,2006年我系專升本錄取率占全院錄取率的1/3,其中王丹同學以264分的成績獲全省專升本考試第一。
六、學生社團活動獲獎情況:
計算機系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增進才干,和豐富業余生活,系內組織了多個社團,廣泛開展了“第二課堂”活動。系內有“電腦協會”、“系文工團”、“網站設計”、“軟件設計”、“電子產品制作”等多個課外活動小組,連續舉辦了兩屆系“計算機文化節”、院“文字錄入比賽”、“系田徑運動會”等。
我系02級符德輝、柯堯獲得街舞比賽海南賽區一等獎,全國賽區三等獎;海南省五大高校的電腦知識大賽,系電腦協會組成的代表隊獲得亞軍;2005年9月我系蔡興濤、王海霞二名同學在參加省數學建模比賽,榮獲專科組一等獎,全國二等獎的好成績;2006年1月份的全省計算機技能大賽,我系組織的代表隊獲得四個單項中的兩個第一,并獲團體三等獎,其中王丹、陳永強晉升為國家二級技工職稱并獲省計算機能手稱號,我系2004年、2005年成功舉辦了系第一屆、第二屆計算機文化節;我系組織的高新技術認證考試,考試通過率連續四年達90%以上。我系6年來組織的全國計算機高新技術考試受到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的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