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各地鬧起“民工荒”,尤以珠三角、長三角為甚,用工缺口都超過百萬。企業出招漲薪引人,前不久,媒體爆出杭州一家企業竟開價4000元招收拋光工,結果還是“空手而歸”。
和來勢洶洶的“民工荒”相比,大學生“就業難”同樣引人注目。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表示:“2010年需要就業的應屆生人數為630萬,而2009年未就業的大學生約有80萬,就業壓力依然很大。”
一邊是企業高薪招聘呼喊“民工荒”,另一邊是學子低薪期望倍感“就業難”,那么這些未就業的應屆生是否會選擇去做高薪民工呢?
6層學子心動愿作高薪民工
“別說4000元,現在誰要是給我1500元,只要包吃包住,我立馬去!”一位應屆畢業生在前程無憂論壇上憤怒的說道。近日,在前程無憂論壇上的一則投票,調查大學生在找不到工作的情況下是否愿意做高薪民工。數據顯示,有60%的同學表示“愿意接受”,21%的同學認為“可以考慮”,而僅有19%的同學因為轉行難、受歧視等原因選擇“不干”。
圖表1:2010屆畢業生期望薪資所處區間占比
大學生一旦畢業就必須要面對殘酷的生存現實,既然已經走出象牙塔,至少要能獨立生活,怎好再向父母伸手呢?即使無奈之下接受了父母的援助,學子心中并不是滋味。此時,所有的理想都向現實低頭,能夠找到一份工作成為學子心中最大的期望。可是,在“僧多粥少”的就業環境下,大學生只能放棄自己曾經的期望以低身價求得企業的垂憐。根據前程無憂薪酬調查部對2010屆畢業生所作的薪資調查數據顯示,有45%的同學期望薪資低于2000元;而可接受的薪資底線方面,有59%的同學選擇1000元到2000元,更有5%的同學表示“有份工作就可以”。
無論是期望薪資還是可接收的最低薪資,都說明對于大學生而言能有一份工作是畢業后最為重要的,而在找到工作之后,如果能夠拿到養活自己的薪水那就再好不過了。在前程無憂論壇上一位在職網友說:“我也是大學生,剛畢業曾在工廠做過普工。當時也是求職無門,做民工錢來的實在。大學畢業后自食其力才是王道”。
高薪早已經成為夢想,現在有企業能喊出4000元的高價招工,大學生怎么會不心動呢?
做高薪民工,學子為何心動卻不行動
“民工荒”企業高薪向市場發出呼號,大學生也因勢“識時務”而有所心動,但進工廠做民工,大學生心動并未實踐。
1、學子顧慮做民工轉行難
在前程無憂論壇上關于“大學生無奈之下是否愿意做高薪民工”的調查中顯示,有
17%的同學不愿做高薪民工是考慮到以后轉行太難,惟獨有2%的同學說“降身價”、“受歧視”。
曾經有專家、學者認為“大學生就業難是職業規劃缺失的必然結果”,我們不否認職業規劃對學子成長發展的意義,但是有同學因為“轉行難”的理由拒絕高薪民工,這一點說明了大學生對自己的前途并非是毫無規劃。即使在如此嚴峻的就業形勢下,他們也沒有草草了事,隨意選擇工作。在論壇上,網友“人生陌路客”說:“我現在就是農民工,不過我決定離開了,這工作不太合適我們大學生做,做久了學的知識就荒廢了。從長期發展的角度來看,做民工不會有什么發展前途。”
2、大學生缺乏專業技能,無力做技工
時下的“用工荒”實質是“技工荒”,企業愿出高薪招聘的工人也多為藍領技工。他們所掌握的專業技能都是在長年的實踐中積累的,亦或是接受過專門的技術培訓,而學校不可能教授大學生這些實用技術,企業這邊又渴望招收的新人能夠力立即上崗填補用工空缺,所以對于大學生而言,高薪民工的崗位也只能讓他們望而卻步。
高薪的藍領技工大學生做不了,而一線的操作工雖然企業也說“高薪”招聘,不過這只是相對于往年普工的薪資水平略有上漲,一般也就處在1000元到2000元之間。這樣一來,對比大學里的投入與產生,學子們當然會放棄做民工的想法,即使自己目前找不到工作。前程無憂論壇網友“jrdier ”發言說:“民工也不是那么容易做的,我以前做項目管理工作時,接觸的農民工都有一定的專業技能,這是實打實在手的技能。高薪藍領技工不是大學生想做就可以做的,更沒有‘找不到工作就去做高薪民工’這樣的說法。”
3、企業青睞熟練工,不愿培養應屆生
現在很多企業更偏向于招聘熟練工,而對于初次就業的大學畢業生,處在“用工荒”困境中的企業,并不愿花時間、花精力去培養。企業低價招聘熟練工是想創造更多的剩余價值,不愿招收大學畢業生則出于兩種顧慮:一是怕大學生不能保證產出效率,二是怕大學生積累了經驗就跳槽。企業招收知識水平比較低的熟練工只需付出較低的薪酬,但是大學畢業生的金錢投入和時間投入對比這些較低的薪酬那是一筆虧本的投資,所以很多大學生不愿從事這樣的工作。所謂3000元到5000元一般是熟練技工的薪酬,并非是所有民工都能拿到高薪。
假如企業能夠為每一個招聘的員工,不管是熟練工還是應屆生,描繪出明確的未來發展路線,那么大學生就可以安心扎根基層,不會因前途渺茫而整天想著逃離“苦海”了。
4、家長顧及面子不允許
即使學子能放下身段做民工,他們也會處于親朋好友的輿論壓力之中。雖然學子們早已意識到大學生的標簽算不上光鮮,但是作為獨生子女的這一代,他們在父母以及家人的心里依舊是“天之驕子”,是一家人的精神寄托。現在,自己引以為豪、辛苦培養數十年的孩子一出校門就去做民工,試想又有幾個父母愿意呢?在前程無憂論壇上的一項調查顯示,如果大學生無奈之下選擇做民工,有25%的人表示“家里人不允許,這樣大學就白讀了”,而有55%的人認為“父母不接受,做民工有失體面”。一位網友留言說:“我剛畢業曾經做過電工,但是不想讓其他人知道,父母一般都說我去學裝潢了。”
做好規劃,在職場中練就軟實力
應屆畢業生在選擇就業時首先要清楚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即做好職業規劃。當然,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并不是所有的大學生都能在畢業后接軌自己的職業理想。面對求職的困境,大學生已經降低薪資期望先就業再擇業,但是絕對不能放棄規劃,丟失方向,隨意選擇工作。
初入職場的大學生往往還缺乏職場軟實力,這主要包括交流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應變處理能力等。上海現代管理研究中心跨國教育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楊壽林先生解釋說:“中外教育有比較大的差異性,歐美教育早已將大學生職業競爭的軟實力培養滲入課堂,而中國的高等教育多停留在理論知識的層面上。”因此,大學生在做好職業規劃以后,仍需在職場中提高自己的軟實力。
不管是進寫字樓做都市白領,還是下基層做民工,只要在實踐中沿著規劃的方向不斷學習,提供職業競爭的軟實力,都有機會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楊壽林先生說:“大學生從進入基層工作開始自己的職業生涯,即使就業初期在餐廳做服務生實習工作,依然可以通過與客人溝通交流鍛煉你的表達能力,處理客戶的特殊要求鍛煉了你的應變能力,服務工作本身就充滿了壓力,鍛煉了你的心理承受能力,更重要的是這個過程使你積累了基層管理工作的經驗,為將來的職業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
在后金融危機時代,特別是我國經濟轉型期間,大學生暫時出現了結構性失業,在就業困境面前,選擇短期深入基層工作可以增強從學校到社會的適應能力,提升自己未來職業競爭的綜合實力。世界經濟有其周期性發展規律,危機總會過去,當經濟形勢好轉的時候,只有在當前就業困境中準確把握未來發展契機的大學生才能馳騁職場。